近日,在山西太原举行的中华医学会第25次行为医学分会学术会议上,新兴的“医疗绿碳指数”(MGCI)受到关注。
这是一个由中国学者原创提出的科学指标,旨在衡量医疗活动中产生的碳排放与通过植树等绿色措施达到的抵消作用,从而反映医疗过程的环保程度。相关成果已以论著的形式发表在《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据该成果通讯作者、上海市同济医院急诊创伤救治中心主任王韬介绍,上海市同济医院创伤中心、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中西医结合科等部门的医、护、患与家属自去年以来,创新开展了以植绿代替传统锦旗的“谢医”新方式,让“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同频共振。接下来,如何实现医患情感与低碳环保的科学链接和量化推广,成为重要的学术命题。
王韬介绍,以往医疗机构作为高能耗部门,其碳中和往往局限于节能减排领域的技术改进,医患双方作为医疗活动的主体却基本没有参与其中。
实际上,医疗过程中的碳排放不仅包括了电、气等能源消耗,还包括口罩、手套、注射器等医疗用品碳排放,患者往返与医院物流的交通碳排放,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的废弃物处置碳排放,以及医疗过程中的水和食物碳排放。
医患主动开展植绿,从而抵消就医过程中的碳排放,不仅具有人文价值,更具有现实的生态价值。鉴于我国每年高达数亿人次的住院人数,医疗植绿活动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意义重大。
在“医疗绿碳指数”(MGCI)的测算公式中,MGCI=C/E×100%,E代表医疗全过程中的碳排放总量,C则表示通过植树造林等绿色措施实现的年碳汇量,即树木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其值为植树数量与所选树种单位固碳能力的乘积。
“当MGCI=100%时配资最安全的三个平台,表明该医疗活动实现了当年度的碳中和;当MGCI100%时,意味着为环境做出了额外的碳汇贡献。”王韬解释,鉴于不同患者的诊疗过程具有个性化、差异化的特点,其医疗过程中碳排放总量的计算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不同地区由于气候、土壤的差异,适生树种的碳汇量亦不尽相同,故而“医疗绿碳指数”(MGCI)在具体应用中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信泰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