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所周知配资炒股开户技巧,香港的许多家族企业虽历经时代曲折,却一直能代代相传。
这并不是一句空话,据统计,2024年胡润中国500强企业中,有42家企业的历史超过50年,其中70%来自香港和中国台湾。
更有6家企业的历史甚至超过了百年,这6家企业均来自香港。
这些企业里,有的已经传承了四代甚至六代,可以说他们在家族企业的传承方面有着宝贵的经验,也能给内地企业带来不小的一些启示。
今天我们不妨就来研究一下,香港家族企业基业长青的独特秘诀。

或许有人会说,企业传承不过是父传子、兄传弟,按照“平均分”不就能解决矛盾?但香港的实际案例表明,事情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
1942年创办的镛记烧鹅,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创始人甘穗煇育有三子一女,他去世后,希望长子甘健成和次子甘琨礼能齐心协力、共创家业,于是他把股权给兄弟二人各分了35%,遗孀与三子甘琨岐、女儿甘美玲各占30%。
起初看似公平,然而因三子甘琨岐去世、女儿甘美玲移民,次子甘琨礼将其股权收入囊中,股权增至55%,成为公司最大股东;而长子甘健成仅获得母亲的10%股份,股权增至45%。
但因兄弟间的经营理念分歧愈发严重,长子甘健成一度要求退股,两人因此甚至闹上了法庭。后来,诉讼期间,长子甘健成不幸去世,2012年法院判定镛记归甘琨礼所有。
因为此事,甘家第三代基本不再往来。甘健成的两个儿子也自立门户,并与镛记形成竞争关系。
这说明,“一碗水端平”的股权传承方式并不可取,反而会给家族和睦、企业传承带来祸端。

镛记
此后,香港家族企业逐渐探索出信托这一更加稳妥的股份传承方式。
香港华人首富李嘉诚家族,就是依靠信托成功实现家族传承的典型代表。
李嘉诚的父亲李兆基家族名下的资产主要为恒基地产,通过恒基兆业有限公司(单位信托)和三家海外信托共同实施家族企业治理。
李兆基的两个儿子李家杰、李家诚各占50%的信托受益比例,但却并非实际控股股份。
受益比例每五年还会根据贡献动态进行调整,并规定家族信托的对外重大决策需要两兄弟共同签字,单项投资金额还不得超过50亿元。
与此同时,李兆基还要求信托受益人拿出不低于收益的10%用于慈善。这些巧妙的设计不仅解决了公平问题,还进一步提升了家族的社会形象,有助于企业长久发展。
2019年,李兆基正式退休,两个儿子顺利接班,家族平稳完成交接。
自此,李嘉诚家族便依靠极具智慧的信托设计实现了家族资产的传承。

李嘉诚
实际上,香港传统文化里普遍存在“多子多福”的观念,但多子女家庭如何分配股权和管理权也一直是一大难题。在这当中,更有代表性的要数李锦记莫属了。
该企业由李锦裳创立于1888年,至今已传承至第六代,约有137年的历史。
1972年,李氏家族第二代兄弟因经营理念分歧激烈,李锦裳三子李兆南花240万港元收购兄长的股份。
到了家族第三代李文达后,更是上演了父子分家的股权闹剧。
李文达痛定思痛之后,制定了完整的家族股权继承、流转、内部激励等制度,正是这些制度,让李锦记稳稳传承到了第六代。

李文达
或许在有些人看来,所谓家规家训只是摆设,但事实并非如此。
李锦记的家族制度明确规定了股权流转和进入企业的条件,还对婚姻和操守作出约束。
这些规定看似严格,却有效避免了“裙带关系”。同时,李锦记还设立家族委员会、学习发展平台和基金会,把治理和价值观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企业传承体系。
而李兆基家族的信托中,公益条款同样体现了价值观的延续。
这些制度都表明,家族治理不仅是分配财富的问题,更是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的传承。

李兆基家族
香港百年家族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传承不是一次性的交接配资炒股开户技巧,只有把企业制度与家族价值观结合起来,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家族企业才能在风雨飘摇中历久弥新。
信泰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