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烈日当头,出门是否应该从头包到脚?只有强台风才会造成严重破坏,弱台风一般没什么影响?这些大夏天的常见“谎言”,你是否又一次轻信?
科普之路任重道远。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记者与编辑专业委员会、中国晚协科学编辑记者分会、上海科技传播学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情报研究所的支持。这一期科学流言榜是总第137期。
1.夏天应该“全副武装”防晒隔绝紫外线?
流言:夏天烈日灼灼,应该“全副武装”防晒隔绝紫外线,可以长期、多层叠加使用高倍数化学防晒产品。
真相:烈日灼灼,防晒成为不少人的“标配”。从防晒霜、防晒衣、遮阳伞到“脸基尼”,不少人追求“全副武装”隔绝紫外线,甚至能做到全身上下无死角。然而,过度防晒也会引发皮肤过敏、痤疮甚至脱发、骨质疏松等疾病。专家提醒,科学防晒要避免陷入“全副武装”的误区。
长期、多层叠加使用高倍数化学防晒产品,会破坏皮肤屏障功能。一方面,高倍数化学防晒剂中常见的成分对部分人群是强致敏原,容易引发接触性皮炎;另一方面,高倍数物理防晒剂通常质地厚重油腻,在炎热容易出汗的夏季大量、频繁涂抹,极易堵塞毛孔,导致痤疮发作或原有痤疮问题恶化。防晒霜并非指数越高越好,当SPF值达到30时,对UVB(户外紫外线)的阻隔率已超过96%,完全可以满足一般的户外防晒需求。
过度防晒导致的维生素D缺乏,还可能导致脱发,甚至悄然侵蚀骨骼健康。人体需要接受适量中波紫外线照射,才能合成维生素D,长期完全隔绝阳光照射会导致维生素D合成严重不足,进而影响钙质吸收,最终引发骨质疏松。
科学防晒的黄金法则在于“分时段”与“讲适度”,在紫外线强烈的上午10点至下午3点,应优先选择遮阳伞、宽檐帽、防晒衣、太阳镜等“硬防晒”手段。而在阳光相对温和的清晨或傍晚,则建议适当进行户外活动,让面部、手臂等部位每天接受10至20分钟的温和日晒。日常通勤或室内活动时,使用SPF15、PA++的低倍数防晒产品已足够;普通户外活动可选择SPF30、PA+++的中倍数防晒霜;只有在登山、海滩或高原等长时间高强度紫外线暴露环境下,才需要使用SPF50+、PA++++的高倍防水防汗型产品。
2.强度弱的台风,影响就小?
流言:只有强台风才会造成严重破坏,弱台风一般没什么影响。
真相:这是一种常见误区,弱台风的影响和破坏力不一定小。
台风的强度是按照台风中心最大风速来衡量的。一般情况下强度越大的台风破坏力也越强。但历史上也出现过“弱台风”带来强破坏的情况。比如2019年8月的台风“韦帕”,它的强度仅为热带风暴级(中心风速仅为8—9级),还达不到台风的级别(台风中心风速需要达到12级以上),但它同样带来了大量的降水,造成严重的城市内涝、山洪和泥石流。
此外,如果台风遇上了西南季风气流、冷空气和特殊的地形等因素,同样可能让弱台风发挥出强大的破坏力。比如2018年的台风“安比”“温比亚”,它们的中心风速同样没有达到12级,但因为与西南季风气流结合,有足够多的水汽补充,让它们能维持更长的时间,造成大量的降水和破坏。
由此可见,即便面对的是弱台风来袭,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
3.频繁洗头会导致脱发?
流言:有人习惯每天洗头发,尤其是在炎炎夏日。然而,频繁洗头会导致脱发。
真相:频繁洗头不会导致脱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相反,保持头皮清洁对维护头发及头皮健康至关重要。
对于正常人来说,头发的脱落主要是由于毛囊进入休止期后的自然脱落,而不是因为频繁洗头。病理状态下的脱发可能关系到免疫、遗传、激素水平、精神应激、营养状态和某些药物的副作用等。与这些因素相比,洗头的影响微乎其微。适度洗头可以清除头皮上的过多皮脂、灰尘和脱落的死亡细胞,有助于保持头皮健康。
但是为什么有这样的误解呢?在洗头过程中,一梳头,有很多头发轻易就掉下来了,一是因为洗头后摩擦力小了,该掉的这部分头发就脱落下来了。第二个原因是头发其实有10%是在休止期。那这一部分头发实际上每天都该脱落的。但是,在洗头的时候,有一个比较集中的梳、揉的外力,这些头发会更集中脱落。
4.水果有一点发霉没关系,削掉后可以吃?
流言:如果水果有一些发霉,可以单独削掉发霉的部分再吃,不影响食用。
真相:不要这么做。水果放置时间过久或表面有伤口,可能导致霉菌侵入并滋生,这些霉菌会产生并积累很多真菌毒素。比如,苹果、梨、桃子等水果滋生霉菌后,其中展青霉素的量会逐渐增加,这种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会导致食用者发生急/慢性食物中毒,可能会出现恶心、腹痛、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且具有致畸性和致癌性。
这些毒素也会不同程度地存在于腐烂部位的周围组织中,研究表明:苹果腐烂的面积越大,其中展青霉素的含量就越高;并且展青霉素还会向苹果的周围组织中扩散,距离腐烂部位越远展青霉素的含量就越低,距离越近含量就越高,并且其含量会随着腐烂部位直径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只是削掉霉变部位仍有可能摄入毒素。
5.抗过敏药容易形成依赖?
流言:抗过敏药容易形成依赖,能不用就不用。
真相:使用抗过敏药并不会产生依赖。过敏时出现的鼻子痒、打喷嚏、皮疹风团等症状,主要与一种叫“组胺”的炎症物质有关。组胺需与H1受体结合,才会引发过敏反应。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的作用原理,正是阻断两者的结合,从而减轻过敏症状。
这类药物既不会导致生理或精神依赖,停药后也无戒断反应。若停药后过敏症状反复,很可能是因为过敏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合理使用抗过敏药是控制过敏症状、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手段。盲目担心药物依赖而拒绝规范用药配资炒股开户技巧,甚至擅自停药,可能会加重病情。
信泰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